在綠意盎然的大學校園里,教學樓的朗朗書聲、圖書館的靜謐燈光、運動場上的青春身影構成了動人圖景。然而,鮮少有人關注到,每天伴隨師生生活與科研產生的大量污水,正悄然考驗著校園的生態承載力。高校污水處理不僅是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,更是建設綠色校園、培育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環節,堪稱守護校園生態的“隱形防線”。?
高校污水來源廣泛且成分復雜,主要包括生活污水與科研廢水兩大類。生活污水來自宿舍、食堂、教學樓等區域,含有有機物、懸浮物等常規污染物;科研廢水則因實驗室類型不同,可能包含化學試劑、生物制劑等特殊成分,處理難度顯著高于普通生活污水。據統計,一所萬人規模的高校日均污水排放量可達數千噸,若處理不當直接排放,不僅會污染周邊水體,還可能破壞土壤生態,對校園及周邊環境造成長遠危害。?

當前,多數高校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,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諸多問題。部分老舊校區的處理設備更新不及時,工藝落后導致處理效率低下,難以滿足日益嚴格的環保標準;一些高校重建設、輕維護,設施長期缺乏專業養護,故障頻發卻得不到及時修復;還有高校對科研廢水的分類處理重視不足,存在不同類型廢水混排現象,增加了處理難度與環境風險。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污水處理效果,也與高校倡導的綠色發展理念相悖。?
筑牢高校污水處理防線,需從技術升級、管理優化與意識培育三方面協同發力。在技術層面,應推動污水處理設施智能化改造,引入高效生物處理、膜分離等先進技術,針對科研廢水建立分類收集與專項處理系統,確保污水達標排放甚至實現循環利用,例如將處理后的中水用于校園綠化灌溉、道路清潔等。在管理層面,需建立專業運維團隊,定期開展設施檢修與水質監測,完善污水處理應急預案,同時將污水處理成效納入校園環保考核體系,壓實管理責任。?
更重要的是,高校應借助污水處理這一實踐載體,深化學生環保教育。可通過開放污水處理站供學生參觀學習、開設環保實踐課程、組織污水治理主題社團活動等方式,讓學生直觀感受污水變清的過程,理解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深刻內涵。當每一位師生都能主動參與到污水治理行動中,從節約用水、規范排放等小事做起,綠色理念便會真正融入校園血脈,為建設生態友好型高校注入持久動力。?
高校作為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高地,理應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作用。做好污水處理工作,不僅是守護校園一方碧水的實際行動,更是向社會傳遞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窗口。唯有持續完善處理體系、強化環保意識,才能讓高校真正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,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。